拓片,指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
由于岁月消磨、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战争殃及等原因,大多数的拓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损坏,这些损坏主要包括絮化、酸化、虫蛀、粘连、水渍等。
如今能够保存下来的文物,无一不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当拓片出现破损时,需要及时修复。这与清洗、缝补衣服同理,留有污渍的地方需要清洗除污,存在残损龟裂的地方需要修补贴合。但文物修复与缝补衣服又是本同末离的,文物大多年代久远,质地老化脆碎,需要小心处理,不可使用蛮力,需要历经的工序复杂多样。
七月的午后,烈日炎炎,蝉鸣缭绕。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们正为某博物院馆藏的拓片修复工作忙碌着。
只见修复师轻轻揭开包裹着拓片的宣纸,其中的拓片情况不容乐观,虫蛀、粘连、污渍水渍极为严重,书叶粘连致无法完整翻看。因此修复师在揭展纸张时极为细致慎之又慎,不敢用力呼吸,起子与镊子并用,按纸的纹路,试探性地从容易成片揭起的地方开始,一点一点地揭开粘连的碎片,并借助浆糊将碎片按原本所在位置平铺于全新的宣纸之上,为后续除尘、编号及修复工作做准备。
当然,破损的拓片修复通常还需历经除尘、编码、清洗、揭取、修补、全色、托墩、挖嵌、正墙、折叶、上封面等繁琐的工序方可完成。
古人在拓片装帧时因条件有限大多采用割裱的方式将拓片根据字数行数的方式剪裁后进行装裱,这样在后期极易出现册页散乱、拓心脱落、字迹脱离原位等现象,为了恢复拓片整体的原貌,修复师需要揭去命纸,更清楚地看到拓心残损情况,拓心若有变形或错位,需喷水后进行调整归位;残缺处,用与拓心颜色和质地相近的纸进行修补。俗语有云“书画性命,全在于揭”。因此在修复师眼中,揭裱这一步骤是修复进程中关乎成败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揭取时宁慢勿急,宁轻勿重。